猴痘小知识
什么是猴痘?
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。
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“师出同门”,都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。
对人类致病的4种正痘病毒:天花病毒、牛痘病毒、痘苗病毒、猴痘病毒。
1958年,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猴子身上发现了该病毒,并将其命名为猴痘病毒。猴痘病毒的名字虽然来自猴,但其自然宿主可能为非洲啮齿类动物,如冈比亚巨鼠、松鼠等。
猴痘有哪些症状?
猴痘病毒感染过程分为三个阶段:
●潜伏期
潜伏期5-21天,从感染病毒到出现症状的时间间隔通常为6-13天。
●发病期
易初期表现为发热、头痛、背痛肌肉疼痛、乏力和淋巴结肿大。淋巴结明显肿大是猴痘区别于天花和水痘的重要临床特征。
●皮疹期
在发热1-3天后出现皮疹
皮疹多从面部开始,逐渐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。
皮疹数量从几个到几千个不等。
皮疹变化为斑疹一丘疹一水疱一脓疱一干燥后结痴脱落
结痴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,甚至瘀痕,癞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。
猴痘通常为自限性疾病,症状持续2-4周。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,但也有感染者出现肺炎、败血症、脑炎角膜炎等并发症,危及生命。猴痘病毒有两个不同的进化支,中非株致死率10.6%,西非株相对温和,致死率3.6%。
猴痘的主要流行地区:
在过去50年间绝大多数猴痘发生于非洲中西部雨林国家,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非猴痘流行国家出现了猴痘疫情。
●197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首例人类感染病例;
●2003年非洲以外的第一次猴痘爆发发生在美国;
●2008年以色列、英国、新加坡等国均出现过由非洲输入的猴痘病例
●2022年5月以来猴痘疫情已波及非洲以外的30多个国家,仅少数患者有猴痘流行地区(非洲)接触史。
猴痘病毒的传播方式:
动物传人:直接接触到受感染动物的血液、体液、皮肤或粘膜伤口;食用被猴痘病毒感染的动物。
人类之间的二次传播:密切接触传播、飞沫传播、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、胎盘垂直传播、性传播(尚不能排除)
猴痘的隔离与治疗:
隔离: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安置在隔离病房。
医务人员预防措施: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,采取接触预防、飞沫预防措施,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、医用防护口罩、防护面屏或护目镜、一次性隔离衣等,同时做好手卫生。
治疗:猴痘目前尚无循证支持的有效治疗方法,治疗以对症支持、心理支持、防治皮损继发感染等并发症为主。
出院标准:符合以下标准可以出院:体温正常、临床症状明显好转、结痴脱落。
如何预防猴痘:
接种疫苗:接种天花疫苗对预防猴痘的效果约为85%。
远离传染源:避免无保护地接触野生动物,尤其是那些生病或死亡的动物。
饮食卫生:所有含动物肉或动物部位的食物,在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。
物理消毒:猴痘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,加热至56°C(30分钟)或60℃(10分钟)可灭活。
化学消毒: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,对次氯酸钠、氯二甲酚、戊二醛、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。